在出版公司实习

| 分类 随笔  | 标签 出版 

来实习也快两个月了,也来谈点体会吧。

实习的动力

出版业的实习工资很低,每天只有70元,不像互联网公司能有200元以上。但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钱并不重要。而且70块钱也已经足够我的生活费了。另外就像研究生的课程一样,我在意的并不是分数,而是能真正学到什么、做点什么。每个人都看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出版行业。我之前并不了解出版行业,来了后可以接触新的东西,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我还关注了一些编辑的博客,出版业相关的网站。

对于编辑这样创造性的工作,金钱的激励其实并不明显。这个视频(Dan Pink-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中提到,对于重复性的机械劳动,金钱的奖励是有效的。而对于需要思考的工作,金钱的奖励往往会起到负面影响。人还有其它的动机。人们希望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然后创造价值。Linux、Apache这样的开源软件,Wikipedia这样的非盈利性网站,不赚钱,但影响了整个世界。当然,这些项目的志愿者在现实中往往是有工作的。

Egmont的口号是“We bring stories to life”。我们的编辑主要还是做故事的。而我主要是把这些故事翻译成中文。遇见好的故事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我来公司,最初就是因为小时候看的《米老鼠》杂志,有着有趣的故事。而碰见好的故事,自然想分享给别人。

编辑出版的流程

实习期间,我主要做的翻译。对于书的编辑出版,我是在公司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加上网上查阅资料进行了解的。

一本书首先从选题开始,选题要填一个选题申请表,进行报批。我们可以来看看要填哪些内容,每家出版社的设置会不一样,以下只是例子。

  • 基本信息:书名、类别、作者
  • 作者简介
  • 读者对象
  • 选题思路
  • 内容及特色
  • 市场分析
  • 卖点分析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开本设计、估计定价、投资核算、销售预期(首印数、首印C1毛利率、滞销率)等内容。

一般选题都是由策划编辑来做的。策划编辑有了想法,就会寻找作者。当然,也有是作者主动来找编辑的。一般作者应该在动笔写书之前就和编辑联系,看看别人对自己的书的想法,然后合作完成书籍的创作。

如果出版社做的是引进书,除了联络版权方,还得找译者。有的公司和国外的公司长期合作,可以很方便地引进外国的书。

有了稿件后,出版的流程一般为三审、三校、申请书号、排版、印刷、出版。

2018-09-12更新:

咨询了我们领导后,流程如下:

有了稿件之后的流程一般为:排版、一校、二校、三校、二审、专家二审、三审、申请书号、申请CIP、出数码样、出蓝纸、印刷、入库、上市

三审要给三个人进行审核。初审一般由负责图书的编辑完成,对原书进行检查,并进行编辑修改。然后再交给更高职位的人继续完成复审和终审。二审可能会交给外面的专家进行外审。

三审完成后,就可以把作者交来的电子稿以及三审完成的打印稿(现在编辑还是把稿件打印出来,然后用笔在上面修改)交到排版公司,进行设计排版以及改正错误,与排版公司还要签订协议。另外版面设计、封面设计、采用的纸张、开本等也都要进行考虑。

三校也是需要不同的人校对三遍。三校看着打印出的稿件进行校对的,除了看文字的问题,还要看输出的图片、样式有没有问题。一般在印刷制片前,先用数码打样的方法出一个数码样给编辑校对。二校和三校一般不再看全稿,直接看有问题的页。

校对完成后再处理书号、CIP数据,确定定价,进行征订和提印、印刷入库、发行。图书终于要卖给读者了。

在网店销售,一般编辑还要做个详情页,有时还要做专题。我参与了一本性格养成绘本的专题制作,想了好几天,才想出一个解决孩子入学问题的专题。然后还有群分享,主要是宝宝地带、喆妈公益阅读之类的QQ群里,给妈妈们介绍书。重点书籍,还要开发布会。编辑从选题到销售,要做的事情真不少。还有很多的细节我是不清楚的。

研一的信息产品设计课里主要介绍了印刷知识,比如字体、色彩、装订、折页,当时觉得无聊,了解了出版行业后,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出版流程部分参考了以下资料:

翻译总结

翻译技术的使用

翻译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完成的,但是翻梦工厂上万字的故事书时我为了加快翻译速度,还是使用了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模式。它有几点好处:

1、 提高翻译的速度。现在机器翻译的质量已经不错了,译文只需稍作修改,不用一个字一个字敲译文了。另外,机器翻译还可以使我迅速了解原文意思。

2、 丰富中文的表达。机器翻译是根据别人的翻译结果训练出来的,生成的译文会有不少不错的表达,很多是我没想到的。英译汉其实挺看重中文水平,我的中文水平还有待提高。

另外,关于文字转录、使用CAT软件、处理文件格式,我在之前的博文中有提到,就不细讲了。

翻译的细节问题

我平时主要翻译绘本故事,原文一般都比较简单易懂。这时比较考验中文水平。像重点图书,一般都是请名家翻译的,比如任溶溶翻译了《奇先生妙小姐》。下面我试着总结一些问题。

1、对话。对话翻译时要注意一个标点符号的问题。如果前后两句是连在一起的,英文里前一句结束使用了句号,中文里得用逗号。

“I’m not sure we should leave the puppies,” Perdita said. “Will Nanny be able to handle all fifteen of them by herself?”

“我不确定我们应不应该离开小狗崽们,”白佩蒂说,“保姆能够一个人照顾好15只小狗吗?”

2、意译。英语和汉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下例中big heart和no bones about it等表达时,照字面意思翻译过来,会显得佶屈聱牙。下面的例子主要是介绍雪宝的性格,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摆脱原文进行再创作。

Olaf is a curious and trusting snowman with a big heart. No bones about it, Olaf is all about embracing life to its fullest! From warm hugs to summertime daydreams, Olaf is filled with optimism and happiness.

雪宝是一个亲切可爱的雪人,他好奇心强、对别人充分信任。雪宝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始终保持开心的一面。

了解英语汉语的差别,可以看看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

3、译名统一问题。人名、电影名、地名等,如果之前有过翻译,需要沿用之前的翻译。比如超人总动员里的弹力女超人Helen Parr,在之前出的书里被翻译为芭荷莉。这时,如果有电子版的语料库就很方便了。

没有的话,还得翻之前的书。再没有,得搜索引擎上搜。如果都没有,就得自己想翻译了。人名的翻译往往采用音译。英语人名还好办,碰到西班牙语、法语,都不知道怎么发音。而日语还得去确认对应的汉字。

另外还需要能体现性别的差别,比如《马达加斯加》里的雌性河马Gloria被翻做格洛丽亚而不是格洛里亚。

人名翻译是有词典的,比如《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不过也会有收录不全的问题。

4、创造性翻译。有很多原书具有创造性的表达,翻译过来,也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比如介绍怎么画米老鼠的一书中,有对背后故事的介绍和角色的介绍,分别是inside story和personality plus,怎样翻为中文,需要一定的创造力。我简单地把它们翻译为故事背后和人物解析。

待更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