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

| 分类 笔记 

什么是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保加利亚裔法国语言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在1969年的《符号学》一书的《词、对话、小说》(Word, Dialogue, Novel)一文,她给出了如下定义:

an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osaic of quotations; any text is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other.

翻译:

任何文本就像马赛克铺的墙一样,一片片“引用”就是组成它的马赛克;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具体来说,一个文本是和其它文本相关联的,读者要了解一段文本的含义,需要去了解相关的文本,受到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环境的影响。文本不是不变的,它被读者吸收后,又能生成新的文本。

互文性通常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引喻(allusion)、引用(quotation)、仿造(calque)、抄袭(plagiarism)、翻译(translation)、模仿(pastiche and parody)。1 当然也可能体现在其它细微的方面,比如某个语篇类别下的文本有独特的风格。

宏观层面的例子: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故事改编自《荷马史诗》。

微观层面的例子:He was lying so obviously, you could almost see his nose growing.(说谎的人鼻子会变长,来自匹诺曹的故事)

互文性中的文本可以不单单指文字,还能引申到其它形式,比如绘画、电影等等。很多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台词,在后续的作品中得到引用,这也算是互文。更多例子可以看这个视频:What is intertextuality? Media concept explained!

Youtube上一个叫Uplife的频道对什么是互文性有更详细的介绍:WHAT IS INTERTEXTUALITY? LITERARY THEORY COURSE

互文性与翻译

翻译由理解和表达两个过程组成2,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需要自己构建原文的意义。之后,译者又变成了作者,用目标语将自己获得的意义表达出来。理解过程需要译者查阅相关文本,而生成过程,也需要译者阅读相关文本,目的是了解这类文本的文体特点、相关概念和表达。原文和译文本身也构成一对互文关系,但往往因为语言和文化因素存在不可译现象。

功能语法学派

Hatim和Mason在《语篇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中对互文性的引用做了具体的分类:

  1. 来源有说明的引用。
  2. 陈词滥调。
  3. 引喻。
  4. 自引。
  5. 固定表达。
  6. 习语

以及:

  1. 类别相似,比如商务信函
  2. 主题相似,比如讨论日本原子弹
  3. 结构相似,比如复合词Reagonomics
  4. 功能相似,比如对不起和抱歉

同样的文字,可能是对不同文本的引用,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从语篇目的的角度选择翻译方法。

模仿(parody)是体现互文性的一个形式。比如我们要翻译这样一句话3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这是关于健康的一则短语,我们可以想一下,英文中是否有类似的表达,而且语篇类型相同。

我们可以找到这一表达:

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

我们模仿这一表达,可以得到以下译文:

100 steps after dinner keeps doctors away

互文性能给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不过如何找到相关联的文本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行。

相关人物与名词

  1.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提出了“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的概念,“所指”即语言所指代的事物,“能指”指具体的文字或者声音。两者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符号(sign)这一概念。他也开创了符号学。
  2. 结构主义。我们要从整体来看待问题,并发现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语言学的例子就是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
  3. 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唱反调,认为不存在固定的结构,意义是不确定的。
  4.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和互文性的概念基本相同,只是后者更专注与文本。以下是它的一个观点:说话者所表达的话语不可避免的和之前所用的话语和语篇在某种程度上发生联系。而且,这些话语也和后面的回应保持关联。4

互文性与文献阅读

在阅读互文性相关的文献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互文性。

我在看克里斯蒂娃的那篇《词、对话、小说》时看得一头雾水。因为这篇文章是对索绪尔、巴赫金等人的理论的一个阐释和延伸,使用了很多专业术语,什么狂欢文本、二值性、所指能指等等,而且使用的学术语言,非常难懂。为了读懂这一篇文章,我得去看很多其它的文章。文本的意义是由自身和相关的文本共同组成的。

史忠义翻译的《符号学:符义分析探索集》基本是直译,并附带了很多译注,不是很容易看懂。董小英的《再登巴比伦塔 巴赫金与对话理论》,因为是用中文原创的,有很多中文的例子,相对好懂很多。

但在我看来,关系复杂、内容艰深的学术文献文本给自己构建了一道门槛,外人很难一窥究竟,所幸我不是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者,只需借鉴理论来指导实践即可。

参考文献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textuality 

  2. 祝朝伟.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7(4). 

  3. 何飞. 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汉英翻译教学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78-80. 

  4. 王春宇, 娄德平. 巴赫金对话理论研究[J]. 北方文学:下, 2016(2):107-108.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