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跟着我妈看起了海宁台在放的《遇见王沥川》,最初先听到有外国人说中文,还有布置翻译任务,便开始看了起来。本来以为海宁台播的是没什么人气的地方台专属电视剧,不想后来发现还是挺火的良心剧。女主角谢小秋便是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设定应该是云南个旧高考状元,到上海外国语学院读书,并保研本校。我这里并不想多提剧情,因为前期很童话,后面就很伤感了。
故事的时间大概是2009年,可以从电子产品窥见一二。比如商场在卖2万元的方屏Thinkpad X系列,小秋后来用的苹果小白Mac笔记本。开始时智能手机还不普及,而在4年后小秋买了一台iPhone。另外主角们还在用纸质词典。
女主角立志成为一名职业翻译,加上家庭贫困,在大三就找翻译公司兼职。因为兼职认识了两位男主角,一位是翻译社社长萧观,也是小秋的学长,一位是翻译社提供翻译服务的公司的CEO王沥川。王沥川是瑞士华裔,中文口语可以,但汉字认识900多个,对成语、古诗词更是知之甚少,于是小秋为他翻译主要是用英语来解释他不懂的中文。在后来温州的竞标中,小秋就为王沥川翻译了谢灵运的诗,并为最终的设计提供了灵感。古诗词翻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我一直也觉得没什么好翻译的,一来难翻,二来外国人真会去看吗?这件事肯定是有意义的,它是对古诗词的一种解释,能帮助传播中华文化。
小秋在GMF建筑设计公司工作,因此需要了解建筑用的语言,如果突然换翻译,不熟悉建筑术语,一来翻得慢,二来还会有差错。所以在小秋去温州时说要离开,张总会挽留小秋。
萧观在剧中有给客户报过翻译的价格,笔译50000字内是每千字160,英语口译一天是1200元,老客户有优惠。翻译公司毕竟是服务行业,客户很重要。但是翻译的利润低,于是他又去搞广告。
电视剧中,主角翻译的身份使得情节能够发展,但剧情并不是围绕具体的翻译展开的。就比如温州竞标剧院设计,都是设计为主,翻译为辅。而且这部剧是言情剧,主要讲的是男女主角的爱恋。综合说来,我们学翻译便也应该明确翻译往往是属于次要的辅助地位,得根据主体的需求来,而有时,也可以对主体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