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就去做

| 分类 随笔 

空的时候,人就容易多想。

一天,我刷微博时看到图灵社区底下的一条关于引进的外国技术类书籍的评论,说书是好的,但翻译太差,还不如出影印版。我想图书翻译一直存在质量的问题,这不就是存在一个市场吗,能不能做一个平台,提高图书翻译的质量?

我当时的构想是做一个出版社和译者的联络平台。译者一般都有擅长的领域,我们可以按国家图书分类做一个领域的划分,让译者选择自己擅长哪些领域。出版社要翻译某些领域的书时,可以根据领域分类找到合适的作者,查看作者的简历。如果出版社愿意把书开源,那么译者之前的翻译成果也可以显示在上面。

这个平台同时还提供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支持,主要是多人翻译时进行知识共享。然后一个领域的书翻译好后,译者和出版社可以选择是否公开翻译过程中生成的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等。特别是术语,很多领域的新词很难找到对应的翻译,如果有一个开源的专业领域术语库,对该领域的翻译应该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事情,国外的mymemory,国内的tmxmall其实就有在做,但做得并不算好。

于是我就直接联系出版社,推荐了我的辅助翻译软件,希望通过了解出版行业来完善这一想法。但现实是,让传统出版社人员采用新技术并不是容易的事。首先公司内,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都有了各自熟悉的一套工具,而且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少想着怎么让整体的工作效率更高。我想想推广软件还是先从个人译者开始容易点。但是出版社是提供图书翻译稿件的,如果本来一个InDesign制作的图书,只给译者一个PDF,然后整理译文后用Word重新排版,会耗费很多工夫,在各个流程还都有可能引入错误。因为问题太过复杂,我暂时放弃了做联络平台的构想。

我本来对我的平台是很有期待的,但实际研究后发现难度不小,我的目标,提高中国图书翻译的质量,太过于远大。很多行业就像一台大型的机器,在不断运转中,很难做大的改变,零部件的替换也不容易。需要我们对这些机器有足够的了解,然后耐心地对其进行改变。

所以,想了就去做,不是说马上做出一个成品,而是研究应不应该做,怎么样做好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做。

实践出真知。16年我去美国,本来以为美国是个繁华的国家,结果去了美国南部城市后,发现和我想的很不一样。市中心很小,人都住在郊区,交通不便,要开汽车,公共交通落后,基础设施破落,子女可能住在离父母很远的地方。我一个人,如果徒步,很难去什么地方玩耍。当然,在旧金山和纽约这样的地方是可以的,和国内的城市很像,人口密集,比较热闹。

很多时候,一开始想的和后来做的会不一样。有时候想得很坏,但做的结果很好。有时候想得很好,但做了才发现当时的想法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